前兩天有空,“的起心肝”到HK Records (原本想到H記,豈料一頭栽了入HK Records……),搜集不同鋼琴家演奏考試曲目的CD。最後買下兩隻:第一隻是由四位不同鋼琴家演奏巴哈 “平均律”曲集的DVD。我想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project,沒有幾多DVD能收錄一整套 “平均律”,於是忍痛用$258買了一隻我可能永遠都不會看完的DVD。第二隻是一隻某鋼琴演奏家在1935年演奏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錄音。在店內我發現2隻收錄同一段錄音的唱片,一隻$49元,另一隻竟索價$99元,幸得HK Records的職員,斬釘切鐵地叫我 “你買$49元那隻就可以了”。回家一聽,嘩,可能是1935年的錄音吧,雜音很多,只可以聽到樂曲的 “大囊”,彈奏的技巧、音色就不得而知了。
現在家裡的古典樂CD開始增加,再加上本來已有很大量的流行樂CD,家中的空位已所餘無幾了。
******
買了一些古典音樂CD,反而最近沒有買太多 “流行”音樂CD。早前買了一隻許哲佩的 “許願盒”,原本想買范瑋琪的 “哲學家”,但不知道為甚麼最後都是沒有買......因緣際會買了潘嘉麗的 “在世界中心“大碟(是甚麼原因請閱上幾次的Blog),其實除了要支持 “在世界中心”此曲外,碟中有些歌曲也很不錯。不過邊聽這位女歌手的大碟,就總是不明白,為甚麼一個亞州地區的新人,推出的大碟,曲風總是要多元化~是不是唱片公司要先測試一下大眾對這位新人的觀感,所以才 “大包圍“,有ballad,有跳舞beat,甚至有big band……反觀外國的新人,歌曲往往是由自己寫的,又或者是整張碟都和一個監製、創作人合作,曲風一致,很清楚告訴大眾他們要走甚麼路線。
最近看了兩個個人不是太喜歡的例子。第一個是台灣一個名叫蔡詩蕓的女歌手。原本她的第一張大碟是走創作路線,有些歌曲甚至帶點搖滾味。怎知某天看見一個女歌手在MTV跳舞,形象很妖艷,原來竟是她在唱著新作 “不想睡“。另一位是香港的胡琳,她的第一張大碟是唱Jazz,賣聲線,賣 “發燒聲”,怎知有一日看Roadshow, 發現某女歌手在大跳sexy舞,原來是胡琳的 “趁墟”。雖然有些 “半途出家“做性感跳舞女歌手的成功例子,例如內地的王蓉,不是這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的,有時甚至會令歌手本身變得不倫不類。
我想我下一張會買的流行音樂應該會是周董星期五推出的 “牛仔好忙”了。
******
推介2個我個人非常喜歡的MTV: 1st – Kayne West – Goodlife. 2nd- Fergie- Clumsy. 兩首歌的MV都加入了illustration/animation 的原素,非常特別!
******
新生命的喜悅:最近探望了同事Joane的BB子盷仔仔,可愛!!希望他快高長大!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